工業(yè)泵網(wǎng)7月19日,臺風"西馬侖"登陸福建后,暴雨致水淹"鷺島"廈門。經(jīng)過一夜暴雨,廈門部分地區(qū)成為一片汪洋,著名的廈門大學這次也不能幸免于難,"全國最美校園"一時成為"全國最水的大學"。網(wǎng)友齊呼:到廈門大學看海。"5·16"、"蘇力"等帶來的暴雨,廈大均能安全過關。這次不幸被淹,除了超過200毫米降雨量這樣的"天災",是否還有其他隱情呢?
為此,亞洲流體網(wǎng)記者走訪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"西馬侖"暴雨傾盆時,廈大校園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抽水泵,由于故障至今未能在排洪溝中往外排水。而這,無疑加劇了廈大校園此次內澇。
其實不止廈大校園的抽水泵關鍵時刻"歇菜",廈門島內低洼地段、下穿通道等均需倚重的抽水泵,仍舊存在四大"軟肋"。
軟肋一:"老化"嚴重
據(jù)了解,這些抽水泵存在一個普遍問題,由于工藝設計不夠,多次大雨已遠遠超過其抽水能力,超負荷運轉的后果是,抽水泵老化、"疲憊"、"體力透支",使其在使用時問題頻發(fā)。
為此,工作人員定期都要對這些抽水泵進行檢修和維護,一旦在暴雨來臨前沒有檢修完畢,就會使原來較弱的排水能力再減一成,甚至無法抽水。
軟肋二:"胃口"太小
"以前修建的下穿通道,其排水標準多設為應對5年一遇暴雨的低標準,排水能力并不強。"一位下穿通道排水人員告訴記者,由于排水標準低,相對應的抽水泵數(shù)量就少,單臺抽水泵的功率也較低,多為15千瓦以下。對此,以新修建的枋鐘路和疏港路下穿通道進行對比,這兩個新通道由于采取了20年一遇的高標準,分別設置4臺抽水泵,單臺抽水功率均在30千瓦以上,每小時可排水400噸。正是如此,在近幾次暴雨襲擊時,兩個通道都幸免于難。
軟肋三:人工泵"不靠譜"
據(jù)了解,廈門很多城市低洼帶的抽水泵是采用自動泵和人工泵各半的做法。
但人工泵有一個缺陷,即在缺乏保養(yǎng)的情況下,一旦碰上特大暴雨,人力無法操作的情況下便無法自動投入工作。為此,業(yè)內專業(yè)人士建議,基礎設施方面要加大投入,增加自動水泵的數(shù)量。
軟肋四:常常"斷電"
這些抽水泵站還有另外一個致命傷——配電室設置在通道內側,致使暴雨來臨時,積水達到一定高度會滲透進去,造成配電室被淹,無法為通道內的抽水泵提供電力,使通道完全喪失排水能力。記者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全市大大小小的下穿通道,配電室大多都設置在通道內側,暴雨來臨時進水斷電的情況時常發(fā)生。以會展中心下穿隧道為例,"5·16"暴雨時,其配電室很快被淹斷電。